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

老子-筆記

世界觀 -
平面世界觀 - 該時代的人的看法,會因時間性而改變的價值觀
立體世界觀- 橫誇於時代的看法,不受時間性影響

老子-謙虛
示人的時候不要強,
強是指宏觀的最強,不是指當時最強的人。
人是處於道的狀態,就自然會是虛,自然會是謙,
那個謙虛是自然的,這並不是一種手段。
而並非使用謙虛作手段。
(一種謙虛是發自內心,另一種只是流於表面)
手段做到而內心未做到,就是道"未到家"
當然,就算未做到由心出發,做到手段其實已經算是不錯。
而且不謙,會令人自大,失去進步的空間。

不會謙的原因,因為他們知識太小,只懂與自已圈子的人比較
現實中很多人,知道得小的人反而會自大,以為自已知很多。
例子: 補習學生以為自已成績很好,所以自大。但補習老師因為知道學識的比較多,不會因為懂補習學生的知道而沾沾自喜。

守柔
守柔的好處:
大學生是普遍社會的勝利者,但當真正踏入社會,當中必有勝利者中的勝利者,
因此要調節自已的內心看法,處於一種適合的心理狀態。
守柔是一種自我的價值觀。

原因:
人總是喜歡有人比他弱,如果看到人人都比他強,那個人都不好受。
無論甚麼人都不喜歡接受自已是弱者,當然傳統社會令女性比較容易接受
例子: 女性會請力壯的男仕幫忙拉東西。
但整體而言,無人喜歡承認自已弱。
而另一方面,當人人知道某人能力強,那某人的承擔就大,很多人請他做事。
老子認為,以強示人,你愈強就要付出那個代價(承擔)。
而愈強,其實是損害自已。
縱使大家知道柔的好處,但人總是喜歡表演自我,因此守柔實行是很難的: 。


題外話:
小學上堂,老師要求男女學生分開,男左女右,
其中一個小孩站在中間說:我是人妖。
其後老師美其名說擔心那個小孩對自已性別有疑惑。
因此要求小孩在下一節課,逐一問全班同學他的性別是男是女。
但這個老師的做法是不對的,
因為作為一個好老師,應該把那個焦點放於學生身上,
而並非把焦點放於自已來建立權威。

題外話:高學歷等同品行高是不當預設

不爭及無為
常人亂用二分法地說:儒家是積極,道家是消極。
不爭其實是指,建立自已的實力,
強不需要表現給別人看,而是自已去實踐,從而另有種心理效果。(不肯定說法)
不爭的心有利於對人的心,因為沒有爭,沒有勝敗之心,就算爭不到,都不會有挫折之心,但就算有爭的心其實並非會影響那個結果(即類似過於注重結果的心)。
例子:男女關係, 男仔處於要追的狀態,追不到會有"爭輸"的感覺,相反,如果保持平常心而沒有爭,順其自然地相處(爭!?),那結果不重要另外成功的機會也更大。

題外話:中國現今仍是發展中國家,過多農民,年均收入約為2萬元,
相對於美國,美國有大量核彈頭,現今像是強國,其實只是與過去的型象對比而言。

反有為
仁義禮知是有為,是對人束縛。
這是外加於人的東西,是反道。
違反自然。( 但其實非自然也是自然的一種,作為理由有矛盾的性質)
老子談無為是手段,是一種處世之道
莊子談無為是境界。
例子: 香港政府經常"有為"但做很多事比無為更糟糕,好心做壞事。
老子談無為是指,做某些事情,應該要清楚後果,若果不清楚,無為比有為更佳。

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

第七章: 煩惱-相信

最近,思想很混亂,

從小就知道很多事情是無法驗證,因此有"信"這個字。
很多種思想方法,老實說我覺得很有問題。

佛家的 困果關係, 如此強的 "因為所以" ,真的存在嗎?
祈禱可以與上帝對話嗎?
如果誠心一點,我就不會有煩惱,
隨便一個宗教的想法,我都深信可以令人安靜

對於人格我也很煩
諸子百家,
其實隨便找一個去實踐,就已經是個不錯的人。

這些都是想法, 喜歡"唯心"這個字,因為"唯心"對現實沒有改變,但卻大大影響一個人的心靈平靜。
相信那個宗教,那個人格方向, 都只是唯心。
神不在存又如何,相信,就不會感到寂寞,會感到有人幫助。
因果不存在又如何, 相信, 就對人身有另一層體會,不受困擾。

如果真的有強的因果關係,那有多好, 每天努力就會有善果。
如果有神就好, 那每件事都有安排。

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

第六章: 事實/價值問題

蘋果是生果 = 事實問題
蘋果很好吃 = 價值問題

事實問題其實是沒有甚麼討論價值,
當有兩個人對事實問題有矛盾的看法,那必定有一個是錯的。
例如: 明天有考試?
A說: 有
B說:沒有
因為有和沒有是對立,因此,必有一個錯的。

有時候還是一值討論下去,原因可能是大家的主題不一樣。
例如
B說: 沒有數學考試。
A說: 有科學考試。
因此,當知道是事實問題,但仍然一直爭論下去,
最好解決方法是說明清楚討論的主體是甚麼。

至於價值問題,是可以討論,而且沒有必然答案,
但討論此類問題,必須抱著尊重對方的心才可以有進一步結果。
大部份的哲學問題,應該都是價值問題。
因為如果是事實問題,那哲學家也太無聊了吧

第五章: 民主精神

香港經常談及一個問題: 普選

而民主除了形式外,更重要的是民主的精神。

但民主精神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,不一定是為了絕大部份的人的理益。
其中之一是為了: 公義
有時為了公義,更要放棄絕大部份人的利益。


例子: 傷健人仕的設施。
如果民主只是單純地以最大部份的人的利益為主,這群人就會比社會所遺棄。

因此民主,首要的是人民要有仁愛之心,人民的素質為先。
如果人人為了自已的利益為優先,就算再民主的形式,再民主的一人一票,對社會也沒有幫助

香港人,香港政府, 可以幫一下弱勢社群嗎?
每天我經過街上,看到那些老婆婆每天收集垃圾為生,我很痛心。

第四章: 原罪

基督教經常談及原罪,
Copy from WIKI:
部分基督教神學家認為,人是有原罪和罪性的,原罪的存在將人類和上帝隔絕,使人類终生受苦,不得解脱。聖經裏雖沒有出現過原罪、罪性或原罪論等字眼。但聖經對原罪這個概念有清楚的表達。羅馬書5:12 "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,死又是從罪來的;於是死就臨到眾人,因為眾人都犯了罪。"所以,人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性,這種罪性是無法消除的,而且是一代傳給一代,永無停止,這就是「原罪」。而原罪的由來是來自人類的祖先,亞當和夏娃。 要得到救屬,只有靠耶穌基督。羅馬書5:17-19"若因一人的過犯,死就因這一人作了王,何況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,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?如此說來,因一次的過犯,眾人都被定罪;照樣,因一次的義行,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。因一人的悖逆,眾人成為罪人;照樣,因一人的順從,眾人也成為義了。

但可笑的是, 原罪只為了一顆蘋果,只是因為一顆蘋果‥‥

我小時候偷吃媽媽煮好的菜,希望我的子孫不會帶著這份原罪生活下去。

第三章: 反基督教

Dr.Yip 談及尼采反基督教的論點:

基督教經常提倡 : 信主得救

這種言論/真理? 是含有邪惡的理念

"信主得救"的相信原因可以有兩種概念:

  1. 是因為害怕不能上天堂而信主,而想得救 (Fear)
  2. 是因為相信上帝存在而 "信主" 而相信 (truth)
兩者是截然不同
其中第一種原因:
是利用人的弱點"害怕"下地獄而迫使他人相信
因此尼采相信: 一個宗教是要令人害怕而迫使人相信,是一個邪惡的宗教。

另外,還談及一個引申問題如下:
當一個人不斷做壞事, 但他因為相信"信主得救",而安心地做壞事。

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

第二章- 性本善

Dr. YIP 說了一個關於人性本善的真實例子

二零零某年,
在香港的某一條街,有一棟街樓發生石屎剝落,
一小塊又一小塊的石屎掉下來,
有一位小學生正好經過,
在對面街的報紙店小販發現並跑了過去,拖開了那個小學生。
此時,正好有一塊巨型的石屎從天而降。
那個小學生因此被救。

新聞員問小販: 為甚麼你如此勇敢?難道你不怕有生命危險嗎?
小販答 : 我當時沒想清楚。如果想清楚,我也不敢去做。

儒家性本善的故事也有,小童投井而救之,
現實也有一段這樣的故事。

你做事也會不會想得太多?錯失了應該要做的善事嗎?